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80篇
  免费   326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教育   7451篇
科学研究   1874篇
各国文化   31篇
体育   836篇
综合类   864篇
文化理论   34篇
信息传播   56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366篇
  2020年   417篇
  2019年   334篇
  2018年   340篇
  2017年   429篇
  2016年   343篇
  2015年   490篇
  2014年   1120篇
  2013年   2293篇
  2012年   1425篇
  2011年   1423篇
  2010年   1012篇
  2009年   857篇
  2008年   1003篇
  2007年   1044篇
  2006年   969篇
  2005年   730篇
  2004年   589篇
  2003年   526篇
  2002年   327篇
  2001年   243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Promoting an educated labor force is critical for emerging economies.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 turn, depends heavily on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ies as well as non-cognitive skills, such as grit. Current research, however, has not examined how cognition and grit may explai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an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ontext. Thus,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IQ and grit contribute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gains for students in poor areas of rural China. Drawing on data from 2931 students in rural China, we measure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 using th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Fourth Edition (WISC-IV) and Raven’s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 (Raven IQ); non-cognitive ability, using the Short Grit Scal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using a curricular-based mathematics exam. We find that IQ and grit each predict achievement gains for the average student. Grit is not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chievement gains among low-IQ students, however, suggesting that grit does not translate into academic achievement gains for students with delays in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  相似文献   
62.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校友组织由于被担心涉入“帮圈文化”而成为限制发展的对象,其功能也大都局限在个人联谊、为学校筹集办学资金层面。结合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大学校友组织的应急救援行动案例,可以从中发现,校友组织能在确定的角色下应社会需要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行动诉求,以同一校友身份为情感基点快速累积起大规模校友召集所需的信任,并在校友能人的拉动下快速响应、协同行动,从而在生产出多样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公共性的建构。而这种由“自在”走向“自为”的建构所带来的公共性增长又同时促进了其组织的成长,即在组织架构上从“校友的校友会”“大学的校友会”走向“社会的校友会”,在组织功能上从“联谊”“互谊”走向“公益”。案例表明校友组织在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方面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所没有的潜力和优势,为此应重新审视大学校友会的作用,那就是它们不仅是高校在拓展社会影响力、传承大学文化、筹集办学资金等方面的重要组织力量,也能成为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中可以倚重的合作伙伴,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3.
以36所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官微"为研究对象,运用销售增长率分析法对其阅读量概况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判断所处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结果显示,7所大学仍处于导入期,24所大学进入成长期,4所大学已迈入成熟期,1所大学濒临衰退期。依据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特点,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官微"的发展提出了优化策略:在导入期做好深度宣传,引爆用户增长;在成长期注重内容营销,优化团队建设;在成熟期培育核心竞争力,构建新媒体组合体系;在衰退期找准用户痛点,适时开启第二曲线。  相似文献   
64.
公共实验平台是高校科研和教学的重要支撑。如何在“双一流”建设的机遇下,以把握学科建设内涵为导向,深化资源配置综合改革,高效发挥平台的服务保障作用、使之成为支撑学科发展、人才引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窗口,是平台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结合学校公共实验平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行,探索公共实验平台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最优协同方式,为“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高校作为我国舆论宣传、文化融合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要阵地,会时刻受到来自互联网舆论的影响。文章对高校网络舆论热点的背景、特点、方式和现状进行研究,指出高校建立一套网络舆论的信息收集、信息分类、信息处理、信息存档和信息反馈机制,对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控制和宣传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6.
从我国大众对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侧出发研判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现实,对于厘清当前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层次、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具有关键意义。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目标应把握保基本和求发展的需求逻辑,从基本需求、差额需求和超额需求三个层次出发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差序格局。在明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供公共性和共享性的普及化基本公共服务、公益性和分享性的普惠化补充性公共服务、私益性和独享性的个性化非公共服务,保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可实现性和可获得性。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设计探索,需积极构建责任共担与收益共享的供给制度,保证经费供给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从参与主体、服务供给、成本分担、人员管理、监督管理五个维度设计供给路径。  相似文献   
67.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平台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发展。新时代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以实验、学习、教学需求为导向,从单一业务管理逐渐向人员、设备、教学活动等实验室多维度管理转变。结合实验室管理平台时代发展需求,运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App平台等“互联网+”技术,将实验室管理业务与学生创新实践高度融合,构建新时代智慧型高校实验室管理平台,实现多维度全方位一体化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68.
本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近十年美国公立世界一流大学的经费支出数据。研究发现:美国一流公立大学中教学科研经费是主要支出;经费总支出与一流大学的排名没有显著相关性,但部分经费支出对大学排名有显著影响。对于无医院服务支出的高校,公共服务支出与大学排名显著正相关;对于有医院服务支出的高校,辅助经营支出的增加有助于大学排名的提升,公共服务支出的影响却相反。因此,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比增加总额更为重要。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该革新经费支出配置理念,建立科学有效的经费配置体系,增大学校各类服务支出。  相似文献   
69.
仪器设备管理平台的建立与高效运行,是高校科研能力的技术支撑,也是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公共平台为例,从仪器设备公共平台的建立、仪器的购置与分类管理、仪器的使用与管理、仪器的维护与报废等方面对平台设备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0.
课程教学改革是中职教育改革的关键任务,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决定了中职课程教学改革难度大、任务重。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针对学校存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脱节现象,提出了构建“中职数学+专业”的课程整合和教学改革模式,通过建立课程组、研发新教材、优化教学模式、搭建资源库等措施,进而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和教师专业素养,为后续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奠定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